高温环境下持续作业易引发热射病、电解质紊乱等健康风险。及时补水、识别中暑先兆、调整作业时段是预防中暑的关键。以下从五个维度提出科学防暑建议。
一、了解高温对人体的直接影响
体温调节系统在35℃以上环境超负荷运转,汗液蒸发受阻导致热量堆积。户外工作者、密闭空间作业人员需重点关注腋温持续高于37.5℃的预警信号,此类群体中暑概率较普通环境高出3倍。
二、识别早期中暑信号
出现头晕头痛、大量出汗后突然无汗、四肢肌肉痉挛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工作。注意观察同事是否出现面色潮红、步态不稳等异常,这类体征表明核心体温可能已超过38℃警戒线。
三、科学补水策略
每15-20分钟补充150-200ml含盐饮品,全天饮水量不低于2.5升。避免一次性饮用超过500ml冰水,防止引发胃肠痉挛。建议采用“早补、勤补、补盐”原则,在出现口渴感前开始规律补水。
四、优化工作环境配置
露天作业区应配备移动遮阳棚,金属设备表面铺设隔热层。室内场所保持空气流通,使用工业风扇形成对流风。建议调整10:00-15:00时段作业强度,将该时段工作量压缩至全天的30%以下。
五、应急处理预案
发现疑似中暑者,应在黄金30分钟内完成转移、降温、送医流程。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擦拭大动脉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若意识清醒可服用藿香正气制剂。企业医疗箱应常备冰袋、口服补液盐。
防暑降温需个人防护与企业保障协同推进。建议每日晨会进行高温风险提示,建立健康巡查制度。特殊体质员工应备案管理,提供个性化防护方案。通过科学预防,可将高温作业健康损害降低6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