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食品未贴标签将面临严厉处罚,包括没收、罚款甚至吊销许可证,核心法律依据为《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和第一百二十五条。 关键点在于:标签缺失直接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分装销售需同步转移原标签信息,处罚力度与货值金额挂钩(最低罚款5000元),且拒不改正将升级处罚。
散装食品标签的法定要求包括名称、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及经营者信息,分装后的小包装必须完整标注。若大包装标签齐全但分装时未转移信息,仍视为违规。例如,某超市将标签齐全的大包装红枣分装成无标识小袋销售,即使大包装信息可见,仍被认定为违法。
市场监管部门查处时注重三点:全面调查进货渠道与分装流程,细节核验容器卫生与称重设备,完整固定现场证据链。典型案例显示,农贸市场散装坚果无标签销售初犯可能仅警告,但拒不改正者罚款可达5000元;若货值超1万元,罚款比例升至5-10倍。
企业合规需建立标签管理双保险:分装环节自动打印标签,定期核查货架标签完整性。消费者选购时发现无标签散装食品,可立即举报至12315平台。当前执法趋势显示,校园周边、电商平台分装食品为监管重点区域。
散装食品标签是食品安全信息传递的最后一环,经营者务必动态关注地方细则(如广东要求标注配料表),避免因标签瑕疵引发职业打假或行政处罚。合规成本远低于违法代价,完善标签管理即是保护品牌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