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的权力大于审核,因为审批是最终决策环节,具有“一票否决权”,而审核仅是前置核查流程。核心差异体现在:审批决定“是否通过”,审核验证“是否合规”;审批主体多为管理层,审核多由专业部门执行;审批结果具法律效力,审核意见仅作参考。
-
权责性质不同
审批是决策行为,直接决定项目、申请或资源的最终去向(如**审批决定放款与否)。审核是技术性核查,确保材料真实合规(如财务数据核验),但无权推翻整体事项。信用卡申请中,银行先审核资料真实性,再由审批环节决定额度和发卡。 -
流程阶段与效力
审批位于关键节点(如项目立项、资金拨付),结果不可逆(未审批=无法推进)。审核贯穿全流程,可重复修正(如合同条款多次核改),但需提交审批才能生效。例如,医药研发需伦理委员会审批方可开展,而技术方案审核仅影响细节调整。 -
主体层级与风险承担
审批者(如董事会、政府部门)需综合战略与风险担责,审核者(如工程师、法务)仅对专业合规性负责。波音737 MAX空难暴露审核疏漏会放大审批风险,但法律追责仍集中于审批主体。
总结:理解“审批定生死,审核保质量”的差异,能优化流程设计。企业可通过分级审批阈值(如按金额分层)和数字化工具(如AI预审)提升效率,但需严格区分两者权责以避免管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