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在古代确实被称为“西域”,这一名称从汉代沿用至清代,既是地理概念也是历史符号,见证了中原王朝与西部疆域的紧密联系。
-
汉代起源与行政管辖
西汉时期,“西域”作为正式名称出现在史籍中,指代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袤区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央政权治理的边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更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 -
多民族交融的枢纽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汇聚了汉、匈奴、塞种、月氏等多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象。考古发现表明,新疆的石器、陶器等文物与中原地区高度相似,印证了早期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 -
清代更名与“新疆”含义
清朝乾隆时期重新统一西域后,改称“西域新疆”或“新疆”,1884年设省时定名“新疆省”,取“故土新归”之意。这一名称变迁既反映了主权归属的延续性,也驳斥了所谓“新征服疆域”的谬误。 -
历史延续性与现代意义
从西域到新疆,名称演变背后是2000多年中央政权对这片土地的持续治理。如今的新疆,承袭了古代西域开放包容的特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
提示:名称变迁是历史的缩影,理解“西域”与“新疆”的关联,有助于认识新疆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