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省并改称"西域"为"新疆"是在1884年(清光绪十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边疆治理的强化。清政府通过设立行省制度,将原"西域"地区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奠定现代新疆版图基础,推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并确立"新疆"这一沿用至今的名称。
核心历史脉络:
-
建省背景
19世纪中叶,阿古柏入侵和沙俄强占伊犁使清廷意识到传统军府制弊端。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廷采纳其"设行省、改郡县"建议,通过行政改革巩固边防。 -
名称演变
"新疆"并非新词,乾隆时期已用于指代收复的准噶尔故地("故土新归"之意)。1884年建省时,清廷将"西域"、"回疆"等旧称统一规范为"新疆省",强化国家认同。 -
建制意义
行省制度取代伯克制,设立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三道,下设府厅州县。迪化(今乌鲁木齐)成为省会,现代治理体系逐步建立。 -
后续影响
建省后推行屯垦、兴修水利、发展文教,促进多民族交流。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延续省级行政框架。
这一变革不仅完成地理名称的更替,更是中国边疆治理史上的里程碑,为今天新疆的发展奠定了行政基础。建议对这段历史感兴趣者可实地探访乌鲁木齐博物馆等地,感受跨越百年的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