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putation”的中文翻译通常为“争论”或“辩论”,特指学术或正式场合中基于逻辑和证据的理性辩驳。 这一概念在哲学、法学和科学领域尤为常见,强调通过严谨的论证过程达成真理或共识。其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反驳和知识迭代,而非单纯的情绪对抗。
-
学术场景的精准对应
在西方学术传统中,“disputation”指中世纪大学中博士候选人公开答辩的仪式,中文译为“学位答辩”或“学术论辩”。例如,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95 Theses)即以“disputation”形式发起宗教改革辩论,中文语境会明确译为“神学辩论”。 -
法律与哲学语境的分层
法律文件中的“disputation”可能译为“抗辩”(如合同争议),而哲学领域更倾向使用“论诤”一词,突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法。例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transcendental disputation”常译作“先验辩证”。 -
科学共同体的实践规范
科学论文的“disputation section”中文译作“争议讨论”,需包含对相反证据的逐条回应。例如,气候变化的学术争论中,研究者必须引用对方数据并给出反驳模型,体现“disputation”要求的可验证性。 -
与中文类似概念的差异
中文的“争论”更泛化,而“disputation”隐含规则性,接近“辩难”(如《庄子·天下篇》)。需注意避免与“quarrel”(争吵)混淆,后者在翻译时需添加“非理性”等限定词。
提示:在跨文化内容创作中,建议根据具体领域选择译法,并补充简短释义(如“学术辩论(disputation)”),兼顾准确性与读者认知成本。高频使用场景包括学术论文翻译、国际仲裁文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