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关键战役,国际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导致**汇市剧烈震荡,香港政府最终动用外汇基金直接入市干预,在中央政府1280亿美元外汇储备支持下成功捍卫联系汇率制度。这场保卫战不仅打破了“自由市场不可干预”的教条,更成为全球化时代政府对抗金融投机的经典案例。
-
危机爆发背景
1997年7月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引发东南亚货币崩盘,国际炒家10月转战香港,通过抛售港元期货、做空恒指期货组合拳冲击市场。首轮攻击导致恒生指数三日暴跌23%,银行同业拆息飙升至300%,楼市价格腰斩。 -
炒家战术与香港初期应对
索罗斯采用“声东击西”策略:表面抛售港元迫使利率上升,实则通过提前建立的恒指空单(建仓点约7500点)获利。香港金管局初期仅提高利率防御,导致**流动性枯竭,恒指在1998年8月跌至6660点低点。 -
政府入市与世纪决战
1998年8月14日,香港政府放弃零干预政策,动用1200亿港元外汇基金直接买入蓝筹股和期指合约。8月28日期指结算日,政府单日承接790亿港元抛盘,将恒指锁定在7829点,高于炒家平均建仓成本,最终迫使空头亏损离场。 -
中央政府的决定性作用
***公开承诺“不惜一切代价”支持香港,秘密调拨600亿港元应急资金,并联动内地与香港外汇储备形成全球最大防御资金池(合计2100亿美元)。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立场,有效遏制了危机向内地蔓延。
这场危机揭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也证明强大的外汇储备和果断的政府干预能有效抵御系统性风险。香港经验为后续全球金融危机应对提供了重要范式,其核心在于平衡市场自由与金融安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