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国际炒家(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对港元和**的立体狙击,但深层原因涉及东南亚金融风暴蔓延、香港资产泡沫积累以及全球资本流动失衡等多重因素。
-
国际炒家的恶意做空:对冲基金通过抛售港元、做空恒指期货合约和股票现货的联动操作,制造市场恐慌。1998年8月,炒家单日抛售额高达790亿港元,企图通过利率飙升和**暴跌牟利。
-
东南亚危机的连锁反应:1997年泰国、印尼等国的货币崩盘引发区域性资本外逃,香港作为开放金融市场首当其冲。国际炒家将香港视为“提款机”,借势发动多轮攻击。
-
香港内部经济隐患:危机前房地产和**泡沫严重(1984-1997年主要物业价格上涨12倍),负利率环境助长投机,金融体系脆弱性被炒家精准利用。
-
全球资本流动的推波助澜:约7万亿美元国际游资伺机而动,香港固定汇率制与金融自由化的矛盾成为炒家突破口。
总结:这场危机本质是国际投机资本与香港经济韧性的对决。香港政府最终动用外汇储备直接入市干预,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成功捍卫金融稳定,也为全球提供了对抗系统性风险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