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金融危机的解决,核心归功于特区政府的果断决策与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 时任财政司司长***主导动用1200亿港元外汇储备入市干预,成功击退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内地中资机构与央行货币互换协议则提供了关键后援,最终守住港元联系汇率与**稳定,成为全球金融保卫战的经典案例。
-
特区政府“破例”入市:面对国际炒家连环狙击港元、**和期指市场,***顶住“破坏自由市场”的舆论压力,于1998年8月14日启动外汇基金直接买入股票和期货合约,8月28日决战日创下790亿港元成交纪录,恒指稳守7829点,迫使空头溃退。
-
中央政府的战略支援:中央政府公开声明“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协调中银香港等机构参与护盘,并通过后续20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增强流动性,巩固市场信心。
-
多市场协同作战:香港金管局同步在外汇、股票、期货三线反击,抬高拆借利率增加炒家成本,同时吸纳抛售的港元稳定汇率,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
经济与政治双重意义:这场胜利不仅避免香港人均73万港元的财富蒸发,更粉碎了国际舆论对“回归后香港衰落”的预言,证明“一国两制”下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香港的经验表明,金融安全需兼顾市场规则与非常时期的干预魄力,而国家主权信用与决策效率是抵御国际投机势力的终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