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安规三十五条是保障电力作业安全的核心规范,涵盖作业前准备、现场操作、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关键环节,强调预防触电、设备故障和人为失误风险,要求全员严格执行并定期培训。以下从五大核心维度展开解读。
1. 基本安全要求
电力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体检,熟悉岗位安全职责。作业前检查工具绝缘性能,确保无破损漏电风险;禁止单人操作高危设备,作业区域设置警示标识,非相关人员不得进入。特殊环境(如高温、潮湿)需额外采取防潮、防滑措施。
2. 操作规范细化
高压设备操作需两人在场,一人监护一人执行;停电检修遵循“验电-放电-接地”三步流程。登高作业必须系安全带,使用绝缘梯,2米以上高度需设防护网。带电作业时,保持最小安全距离(10kV线路≥0.7米),穿戴全套防护装备(绝缘手套、护目镜)。
3. 防护措施升级
明确划分设备带电区与非带电区,使用红黄警示线隔离。电气柜安装漏电保护装置,金属设备外壳强制接地。雷雨天气禁止室外带电作业,临时用电线路需加装防雨罩。推广智能化监控设备,如红外测温仪提前预警设备过热。
4. 应急处理流程
触电急救遵循“迅速断电-心肺复苏-专业送医”顺序,配备AED设备提升抢救成功率。设备起火时使用干粉灭火器,严禁用水扑救电气火灾。建立事故报告24小时响应机制,事故现场需保留完整待调查。
5. 责任制度落实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项目负责人需每日填写安全检查记录。违规操作按严重程度分级处罚,重大过失纳入个人安全信用档案。推行“安全积分”奖励机制,举报隐患可获绩效加分。
电力安规三十五条通过系统化管控实现风险闭环管理,建议企业每季度组织规程复训,运用VR技术模拟事故场景强化实操能力。个人可下载官方电力安全APP随时查阅条款,参与在线答题巩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