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制裁措施主要包括关税壁垒、科技封锁、金融限制和供应链打压四大类,核心手段涵盖加征高关税、实体清单制裁、出口管制及投资审查等。 这些措施以“国家安全”为名,试图遏制中国在高科技和关键领域的发展,但实际加剧了全球产业链动荡,损害了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多方利益。
-
关税与经济制裁
美国对约3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7.5%至25%关税,涉及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关键领域。2024年进一步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商品免税政策,直接冲击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维吾尔****预防法》将新疆产品推定为“****”产物,禁止进口相关商品,导致光伏、纺织等行业遭受无理扣押。 -
科技与出口管制
通过实体清单(如华为、中芯国际)限制中国企业获取美国技术,实施“推定拒绝”许可审查。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被重点封锁,包括禁止对华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并强制盟友配合技术断供。《通胀削减法》要求电动汽车电池组件必须在北美生产,排斥中国供应链。 -
金融与市场准入限制
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强制中概股退市,冻结涉军企业资产并限制美元交易。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扩大审查权,阻止中资收购美企,甚至叫停第三国交易(如韩国美格纳收购案)。《安全设备法》禁止华为、中兴等获得电信设备许可证。 -
长臂管辖与次级制裁
滥用“最低含量规则”,要求含美国技术的全球产品对华出口需美方批准。针对半导体设备设限,迫使盟友企业选边站队。通过涉疆、涉俄等借口,对中国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并威胁第三国企业合作。
美国对华制裁已形成系统性打压,但其代价正在反噬自身经济与全球供应链稳定。中国企业需强化技术自主与合规管理,同时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当前博弈态势表明,单边制裁无法阻挡中国发展,反而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与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