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大学生入党培训是锤炼政治品格的重要实践课程。通过系统学习,思想觉悟得到质的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实现双融合、明确作为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成为最突出的三点收获。这段经历不仅深化了对党的认知,更在价值坐标中锚定了奋斗方向。
一、思想淬炼筑牢信仰根基
每周三次的**党史专题学习打破了对党的扁平化认知。从红船精神到脱贫攻坚战案例解析,党的理论体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为每个历史阶段的具体行动纲领。在观看《觉醒年代》片段后进行分组研讨时,同学们关于“当代青年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的激烈辩论,促使我重新审视入党动机。辅导员用“三个对照”法引导我们自查思想短板——对照党员标准查不足、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对照初心使命强信念,这种逆向思维训练有效净化了思想杂质。
二、知行合一突破成长瓶颈
培训创新采用“理论输入+实践输出”的双轨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教授用外卖骑手的劳动关系案例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将艰深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社会现象。社会实践环节要求完成“七个一”任务:组织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帮扶一位困难同学、参与24小时校园志愿服务等。在社区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中,真实体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比任何课堂讲解都更具说服力。特别设计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通过模拟解决校园电动车乱停放问题,训练了用党的立场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角色转换催生责任觉醒
作为学生党建办公室的培训学员,在策划“党史知识闯关赛”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学生党员不是荣誉头衔而是责任标签。培训期间推行的“1+N”传帮带机制,要求每位学员联系3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帮助学弟梳理思想汇报时,发现自己对“两个维护”的理解从机械记忆升华为逻辑认知。结业前的党性分析会上,督导老师指出部分同学存在“重程序轻内涵”倾向,这记警钟让我意识到保持先进性是终身课题而非阶段性任务。
这段培训经历如同精神世界的成人礼。当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时,掌心的汗水与胸腔的震颤都在诉说认知的蜕变。它既是终点更是起点,往后要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持续的政治自觉,在学业攻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战场自觉佩戴“无形党徽”。特别要警惕“培训后松懈症”,建立个人党性修养提升台账,每月自查理论学习和作用发挥情况,真正让党员身份成为永不褪色的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