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高考10次以上的人主要有三位典型代表:广西的唐尚珺(16次)、吴善柳(10次)以及四川的梁实(28次)。他们因执着复读、多次放弃名校录取或高龄参考而成为“高考钉子户”,背后折射出对教育机会的不同理解与人生选择。
- 唐尚珺:广西农村80后,2009年首次高考失利后开启复读生涯,16次高考中先后被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大等10所名校录取,但均未入学。2023年以593分被华中师大拒录后,2024年服从调剂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但仍犹豫是否就读。其行为被批“浪费名额”,但本人称追求学术理想。
- 吴善柳:广西浦北县人,2000年首考失利后复读,10次高考中曾被北大、复旦等名校录取,但为圆“清华梦”全部放弃。2014年以钦州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成为郑州中学竞赛教师,用亲身经历指导学生。
- 梁实:四川商人,1967年生,自1983年起连续28次参加高考,目标四川大学。2024年以文科446分未达二本线,仍称“高考是习惯”。作为中国参考次数最多者,其执着精神与商业成功形成反差,引发“表演式高考”争议。
这些“考霸”的故事反映了高考制度的包容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但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分数与名校,更是人生阶段的合理规划。他们的经历或激励、或争议,最终都成为观察中国教育生态的独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