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的尴尬源于多重结构性矛盾:身份定位模糊、资源投入不足、职业发展受限,以及教学与现实的脱节。这种困境既削弱了教师积极性,也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亟需从政策支持、机制优化和教师自身突破三方面协同解决。
-
身份与定位的模糊性
基层党校教师常面临“参公编”与“专技岗”的双轨制矛盾:既无法享受公务员的晋升通道,又因编制限制难以专注教研。部分党校甚至因参公管理导致职称评聘冻结,教师职业价值被隐性否定。党委政府对党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边缘化。 -
资源短缺与功能弱化
经费不足导致培训机会稀缺,教师知识更新滞后于政策变化;调训权由组织部门掌控,党校沦为“课程执行者”,教师缺乏自主设计空间。调研显示,80%的基层党校教师年均外出学习不足1次,而教学对象多为经验丰富的干部,理论讲授易被质疑“脱离实际”,形成“倒挂”压力。 -
考核机制与激励缺失
科研指标量化硬性(如人均发表论文数),但基层教师既无专项经费支持,又需兼顾行政杂务,成果质量难保障。混合编制下,事业编教师晋升校领导受限,职业天花板明显。部分教师因待遇偏低转向副业,形成“躺平”心态。 -
自我突破的实践路径
优秀教师需主动跳出舒适区:通过挂职调研积累一线案例,将政策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利用数字化平台(如干部网络学院)弥补培训缺口,强化互动教学能力。某县级党校通过“红色讲师团”下沉乡镇,既拓宽教师视野,也提升了课程感染力。
破解尴尬需系统性赋能:政策上明确党校教师专项待遇,扩大职称评审自主权;机制上推动“教研用”联动,赋予教师更多课程开发权;个人层面则需强化“布道者”使命感,以实践创新打破“纸上谈兵”的刻板印象。唯有三方合力,才能让党校教师真正成为理论武装的“熔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