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指牛,源自《世说新语·汰侈》中晋代王恺所养的良牛“八百里驳”。这头牛以善于奔驰闻名,常被精心照料,蹄角光亮如新。后世诗词中常用“八百里”代指牛,象征气概豪迈。
一、历史典故
“八百里驳”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汰侈》篇,描述了王恺的牛与王武子的一次赌射比赛。王恺的牛因其卓越的奔跑能力得名“八百里”,成为当时贵族炫耀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逐渐被文人墨客所引用,赋予“八百里”以豪迈与气概的意象。
二、诗词中的运用
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八百里分麾下炙”,直接将“八百里”与牛联系起来,表达壮志豪情。这一用法在后世文学中广为流传,成为表现力量与速度的典型意象。
三、文化象征
“八百里”不仅指牛,还成为气概豪迈的象征。在古代,牛被视为力量与勤劳的象征,而“八百里驳”以其独特的名字和卓越的奔跑能力,成为这一象征的极致体现。这种文化意象在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得以延续。
总结
“八百里”指牛,不仅源于历史典故,更因其象征意义在文学艺术中得以传承。它代表的是一种气概与速度,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力量与美的追求。这种文化符号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