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09.8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GB 5009.86-2016是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用于测定食品中的抗坏血酸(维生素C)含量。该标准提供了三种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法和2,6-二氯靛酚滴定法。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乳粉、谷物、蔬菜、水果及其制品、肉制品、维生素类补充剂、果冻、胶基糖果、八宝粥、葡萄酒中的L(+)-抗坏血酸、D(+)-抗坏血酸和L(+)-抗坏血酸总量的测定。
- 原理:试样中的抗坏血酸用偏磷酸溶解超声提取后,以离子对试剂为流动相,经反相色谱柱分离,用配有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仪测定。
- 仪器:液相色谱仪、pH计、天平、超声波清洗器、离心机、均质机、滤膜、振荡器等。
2. 荧光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乳粉、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L(+)-抗坏血酸总量的测定。
- 原理:利用抗坏血酸在特定条件下与荧光试剂反应产生荧光的特性进行测定。
3. 2,6-二氯靛酚滴定法
- 适用范围:适用于水果、蔬菜及其制品中L(+)-抗坏血酸的测定。
- 原理:利用2,6-二氯靛酚与抗坏血酸反应导致颜色变化进行滴定测定。
标准变化
GB 5009.86-2016代替了GB/T 5009.86-2003、GB/T 5009.159-2003和GB 6195-1986等旧标准,主要变化包括:
- 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 扩大了方法的适用范围。
- 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相关方法的定量限。
- 删除了2,4-二硝基苯肼法。
- 增加了2,6-二氯靛酚滴定法。
总结
GB 5009.86-2016为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方法,确保了食品安全和营养评价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样品类型和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