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CRT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的简称,通过植入特殊起搏器协调左右心室收缩,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其核心价值在于纠正电机械不同步、提升泵血效率,尤其适用于QRS波增宽(≥120ms)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重度心衰患者,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与手术风险。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生理调控。传统心衰患者因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CRT通过左心室导线发送电信号,使左右心室近乎同步收缩,减少无效耗能,从而提高心脏射血分数(LVEF平均提升10%-20%)。典型病例中,患者术后QRS波宽度可缩短30-50毫秒,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
适应症选择是CRT疗效的关键。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获益显著:左心室射血分数≤35%、窦性心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心功能分级为III级或非卧床IV级。部分患者可能需升级至CRT-D(带除颤功能),以同时预防心脏性猝死。临床数据显示,符合适应症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高40%,住院率降低60%。
手术过程需多学科协作。局部麻醉下,医生将导线经静脉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及冠状静脉(左心室),连接皮下脉冲发生器。术后需定期调整参数并监测并发症,如导线移位(发生率约5%)或感染。新型无导线CRT技术(如WiSE系统)通过超声能量传输实现左心室起搏,为解剖结构复杂的患者提供替代方案。
CRT的长期管理不容忽视。患者需结合药物优化、定期随访及生活方式调整,部分病例需2-3个月才能显现疗效。随着技术进步,CRT正从“挽救性治疗”向“早期干预”延伸,为心衰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