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至今已发展至第四代(主流划分)或第七代(扩展划分),核心演进逻辑为元器件革新: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今天的智能互联时代。 每一代技术突破均带来体积缩小、性能跃升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彻底重塑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
电子管时代(1946-1958年)
以ENIAC为代表的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真空电子管,体积如房间大小,运算速度仅每秒数千次,专用于军事与科学计算。其高功耗、低可靠性的特点标志着计算机文明的起点。 -
晶体管革命(1958-1964年)
晶体管替代电子管使计算机体积缩小百倍,速度提升至每秒百万次。IBM 700系列等机型推动计算机进入商业领域,批处理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如FORTRAN)开始普及。 -
集成电路普及(1964-1970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实现芯片级集成,计算机走向通用化。IBM System/360系列采用模块化设计,分时操作系统与结构化编程推动计算机进入教育、医疗等领域。 -
微处理器与智能化(1970年至今)
大规模集成电路催生微处理器,个人电脑(如IBM PC)和互联网相继爆发。当前技术聚焦云计算、AI与量子计算,智能手机与物联网设备成为新一代计算终端。
未来计算机将突破硅基限制,生物计算与量子计算可能开启第五代技术纪元。理解计算机代际演进,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预见技术变革的方向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