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nm
截至2025年4月,中国在芯片制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量产能力如下:
一、当前量产能力
-
28纳米芯片
-
军用领域 :中国已实现28纳米军用芯片的量产,采用自对准四重图案化技术,打破了美国制裁对高端芯片技术的限制。
-
民用领域 :中芯国际等企业已成功量产28纳米工艺节点的芯片,主要用于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民生科技领域,良品率提升至94%,成本控制达到全球最低水平。
-
-
14纳米及以下
-
中芯国际 :已实现14纳米工艺的量产,采用深紫外光刻机技术,良品率逐步提升,可满足80%以上产品需求。
-
其他进展 :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即将商用,进一步推动14纳米工艺的商业化应用。
-
二、技术突破与挑战
-
高端制程 :5纳米芯片已进入研发阶段,但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核心设备(如光刻机)仍依赖进口。
-
良品率与成本 :7-14纳米工艺的良品率需进一步提升,且高成本限制了市场竞争力。
三、未来目标
-
3纳米及以下 :部分企业正在研发3纳米技术,但尚未实现量产,需突破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瓶颈。
-
自主化 :通过“需求侧改革”和“工艺魔改”(如中芯国际的N+1工艺),中国正努力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
总结
中国芯片制造在28纳米及以下领域取得突破,军用和部分民用领域已实现量产;14纳米技术逐步成熟,但高端5纳米及以下仍需持续攻关。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突破设备限制,提升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