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工岗位存在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重大安全隐患,整改需从规范作业流程、强化防护装备、完善监测体系三方面入手。 以下是具体分析:
-
坍塌风险防控
地质异常区需提前拉超前支护,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加密支护间距。高压胶管需用专用U型卡固定,老化管路及时更换。初撑力不足的支柱易引发冒顶,须按规程要求调整压力值。 -
物体打击防护
搬运支撑材料时佩戴防砸安全鞋和防穿刺手套,锚索梁安装需两人配合并执行手口示意。高空作业搭设稳固平台,系牢安全带,严禁抛掷工具。 -
机械操作规范
锚杆机支腿必须锁死,回落时禁止手扶气腿。风钻打眼避开气腿后方区域,钎子操作需挽袖且禁戴手套。皮带运输机停机闭锁后方可检修。 -
环境危害治理
煤尘区域开启喷雾降尘,配备防尘口罩;高温环境错峰作业,设置通风设备并供应防暑饮品。瓦斯超限时立即断电撤离。 -
管理机制优化
建立支护质量动态监测系统,每日检查钢丝绳和支撑结构。开展岗前VR事故模拟培训,实行班前风险预知KYT活动。
支护安全的核心在于将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 建议企业采用“AI监控+人工巡检”双机制,每季度开展支护失效应急演练,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