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无法提供绝对保证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固有的专业局限性和现实约束,包括抽样方法的必然性、内部控制的不可靠性、证据的或然性以及成本效益的权衡。以下是具体分析:
-
抽样测试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受限于时间和成本,必须采用抽样方法而非全面检查。即使样本结果可靠,也无法完全代表整体,存在未被发现的错报风险。例如,应收账款函证可能因被询证者不配合或串通而失效。 -
内部控制的先天缺陷
即使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因人为失误、管理层凌驾或员工串通而失效。审计依赖内控运行有效性,但这些漏洞使得绝对保证成为不可能。 -
审计证据的或然性
大多数证据(如函证、访谈)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例如,关联方交易或会计估计涉及主观判断,审计程序难以完全验证其真实性,尤其面对精心策划的舞弊时。 -
职业判断的误差空间
从计划到结论,审计全程依赖职业判断。例如,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或确定审计范围时,判断偏差可能导致关键领域未被充分覆盖。 -
成本与时效的平衡
审计需在合理时间内完成,无法无限追加程序。如獐子岛案例中,审计师无法实时盘点所有海域扇贝,只能依赖企业提供的数据。
总结:审计的“合理保证”本质是专业性与现实约束的平衡,用户需结合其他信息综合决策。对于高风险领域,建议通过多元化验证降低依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