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接受审计委托: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达成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审计范围、时间和费用等具体事项。
-
计划审计工作:审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目标、范围、方法和时间安排等。
-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审计师通过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
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意见。
-
完成审计工作:审计师汇总审计证据,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并根据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
-
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师根据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
后续审计工作:审计师在审计报告出具后,可能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沟通审计结果,并根据需要进行后续审计工作,如跟踪关键审计事项的整改情况。
具体展开论述如下:
-
接受审计委托:这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审计师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审计业务约定书通常包括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报告的使用限制等内容。
-
计划审计工作: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它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用于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而具体审计计划则用于指导审计师实施审计程序。
-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程序是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过程,包括评估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审计师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确定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和性质。
-
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用于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而实质性程序则用于获取与财务报表相关的直接证据。审计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完成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师需要汇总审计证据,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师记录审计过程和结果的文件,包括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和审计结论等内容。
-
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师对财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意见、审计范围、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等内容。审计意见可以是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
-
后续审计工作:审计报告出具后,审计师可能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沟通审计结果,并根据需要进行后续审计工作。例如,如果审计报告中提出了关键审计事项或审计建议,审计师可能需要跟踪这些事项的整改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总结:财务报表审计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工作等关键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审计师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