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划拔管主要包括意外脱管、患者自行拔管、医护操作不当导致的拔管三类,涉及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深静脉导管等多种医疗管道的非预期脱落。其发生可能引发感染、出血、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需针对性预防与规范处理。
-
意外脱管
因患者活动、体位改变或固定不牢导致导管脱落,常见于气管插管(如翻身时管道牵拉)、胃管(患者无意识拔管动作)等。防范要点包括:使用弹性胶布双重固定导管、定期检查固定装置松紧度、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约束措施。重症监护病房中,气管插管意外脱管发生率可达3%-14%,需特别关注躁动或意识不清患者。 -
患者自行拔管
因疼痛不适、谵妄或心理抗拒引发的主动拔管行为,多见于清醒患者。例如:- 气管插管患者因咽喉刺激强烈而强行拔管
- 术后镇痛不足导致患者自行拔除镇痛泵导管
应对策略包括:加强镇痛镇静管理、采用防拔管手套约束、通过沟通缓解患者焦虑。
-
医护操作失误
因操作流程不规范或评估不足导致的非计划拔管,例如:- 转运患者时未妥善固定引流管
- 更换敷料时误碰导管固定装置
- 未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导致延迟拔管
需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建立导管维护核查清单,定期开展操作培训。
预防非计划拔管需建立多维度管理体系:采用风险评估量表(如VAP评分)识别高危患者,使用智能报警装置实时监测导管状态,规范交接班记录导管信息。一旦发生非计划拔管,应立即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根据导管类型采取气道维护、创面处理或重置导管等措施,并分析根本原因以改进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