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干支年月日对照表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核心工具,通过十天干(甲、乙、丙、丁等)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的循环组合,形成60年一周期(六十甲子)的纪年体系,同时用于标记月、日甚至时辰。 其科学性与文化内涵并重,既能精确计算时间,又蕴含五行哲学与自然规律,至今仍在农历、命理等领域广泛应用。
-
干支的起源与基本规则
天干地支的配对遵循“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原则,如甲(阳干)配子(阳支)为甲子年,乙(阴干)配丑(阴支)为乙丑年,以此类推至60年循环。计算公历年份对应的干支时,天干用年份尾数对应(如尾数4为甲),地支用年份除以12的余数对应(如余数0为申),例如2024年尾数4对应天干甲,余数8对应地支辰,组合为甲辰年。 -
年月日的干支转换方法
- 年干支:以立春为分界,例如2025年2月3日立春后为乙巳年。
- 月干支:结合节气与“五虎遁”口诀(如甲年正月为丙寅),每月对应固定地支(正月寅、二月卯等)。
- 日干支:需借助公式或万年历,例如2025年5月13日,日柱为壬戌。
-
干支与生肖、五行的关联
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等),天干地支组合后衍生五行属性(如甲属木、子属水,甲子年为“海中金”)。这种关联广泛用于风水、命理分析,例如乙巳年(2025)天干乙木、地支巳火,五行属“木火相生”。 -
现代应用与注意事项
干支历在农历节日(如春节)、传统择吉中仍被使用,但需注意其与公历的转换差异。例如,农历闰月不影响干支纪月,而日干支需精确到23点子时切换。
掌握十二干支对照表,不仅能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时间智慧,还能为研究历史、民俗提供实用工具。建议通过在线干支转换工具或专业历书查询具体日期,确保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