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与农历月份对照关系清晰明确: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对应四季更替与万物生长规律。
-
月份与地支对应规律
十二地支以立春为分界点,固定对应农历月份:寅月(正月)象征春始万物萌动,卯月(二月)春意渐浓,辰月(三月)春末夏初;巳月(四月)进入夏季,午月(五月)盛夏繁茂,未月(六月)果实初成;申月(七月)秋气肃杀,酉月(八月)万物凋零,戌月(九月)秋收冬藏;亥月(十月)冬意初现,子月(十一月)严寒潜伏,丑月(十二月)岁末待春。 -
地支与自然节律的关联
地支月份划分暗合四季五行:春季寅卯辰属木,象征生发;夏季巳午未属火,代表盛放;秋季申酉戌属金,主收敛;冬季亥子丑属水,寓意闭藏。这种分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周期的深刻观察,将时间、物候与五行哲学融为一体。 -
实际应用与文化意义
地支纪月不仅用于传统历法,还渗透于农事、民俗及命理学中。例如,选择婚嫁吉日需避开“冲月”,农耕依地支月份安排播种收割。其背后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至今仍影响东亚文化的时间观念。
掌握十二地支月份对照表,可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时间体系,无论是研究古籍、民俗,还是探索易学,均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