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对应的月份表以节气为划分依据,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个地支,从寅月(正月)开始至丑月(十二月)结束,与公历月份近似对应但更强调天文意义。 例如,寅月对应立春至惊蛰(约2月)、子月对应大雪至小寒(约12月),且不同年份的天干会组合成特定干支月名(如甲己年正月为丙寅月)。
十二地支纪月以节气为分界,而非农历初一。寅月(正月)始于立春,卯月(二月)始于惊蛰,依次类推,每个地支月涵盖两个节气。这种划分源自古代天文观测,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决定“月建”,如“正月建寅”即斗柄指寅位时为岁首。商周秦汉各朝岁首不同(如周历以子月为正月),但汉代后沿用夏历寅月为岁首至今。
地支月与五行属性紧密关联:寅卯属木(春)、巳午属火(夏)、申酉属金(秋)、亥子属水(冬),辰戌丑未属土(季末)。例如午月(芒种至小暑)属火,象征盛夏阳气极盛。月干支的计算需结合年天干,口诀“甲己之年丙作首”即甲/己年正月为丙寅月,乙庚年正月为戊寅月,以此类推。
现代农历仍保留地支纪月传统,但实际应用多见于命理、风水等领域。需注意,地支月与公历月份仅为近似对应,实际起始日每年略有浮动(由节气时刻决定)。例如2025年立春在2月3日,则寅月从该日起算,而非固定从2月1日开始。
掌握地支月份表可深入理解传统历法逻辑,建议结合节气表与年干推算工具精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