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气候将呈现“区域性干旱与阶段性洪涝并存”的特征,整体以干旱为主,尤其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区面临持续旱情,而南方局部可能遭遇强降水引发的洪涝。
-
干旱风险突出:
-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2025年春季以来陕西、河南等地已出现特旱,华北、黄淮等地降水持续偏少,夏粮生产受到威胁。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夏季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偏高1~2℃,降水偏少2~5成,伏旱风险加剧。
- 长期趋势上,北方降水年际波动大,易出现“连旱”。2025年雨水节气降水量创历史新低,农谚“雨水不下雨,秋后饿肚皮”暗示全年干旱风险。
-
洪涝局部发生:
- 南方主汛期(6-7月)可能出现强降水集中现象,如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降水量或偏多30%~50%,需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和城市内涝。但整体上南方大部降水仍偏少,干旱与洪涝并存。
-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转向拉尼娜的“跷跷板效应”可能加剧极端分化,例如东南亚暴雨与非洲干旱同步发生,我国局部强对流天气频发。
-
应对策略与适应:
- 农业需加强抗旱措施,如推广旱播育秧、节水灌溉,北方小麦产区需及时灌溉保墒。南方需完善防洪排涝设施,警惕突发性强降水。
- 个人可关注气象预警,储备应急物资;社会层面需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气候韧性。
2025年气候挑战严峻,但通过科学预警和主动适应,能有效减轻灾害影响。建议公众及时获取权威气象信息,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