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呈现三大新特点: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深度重构、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升级、科技革命成为双刃剑。中国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在变局中筑牢发展屏障,为世界注入稳定性。
全球安全格局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规则遭遇挑战,地缘冲突与大国博弈加剧。亚太地区虽保持总体稳定,但域外势力介入导致海洋权益争端复杂化,台海、南海等问题热度不减。经济全球化逆流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民生压力。
非传统安全威胁呈现跨域传导新态势。气候变化引发极端灾害频率倍增,2024年全球因气候相关损失达$3200亿。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事件年均增长37%,关键基础设施成为黑客重点目标。生物安全风险持续发酵,人工智能技术滥用可能催生新型犯罪。太空、深海等“新疆域”争夺白热化,规则缺失加剧安全治理真空。
科技革命重塑国家安全攻防体系。量子计算突破使现有加密体系面临重构,自主可控技术成为大国竞争焦点。中国“祖冲之”超导量子原型机实现算力领先,但芯片等关键领域仍受制于人。社交媒体算法放大虚假信息传播,意识形态安全防线遭遇新技术冲击。与此数字技术也为风险预警提供新工具,中国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公共安全事件响应速度提升60%。
面对复合型安全挑战,中国坚持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一方面夯实“硬实力”,粮食产量连续10年超6.5亿吨,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另一方面创新“软治理”,建立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完善12308全球应急热线。在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中,中国既坚决反制“长臂管辖”,又推动金砖国家应急储备等合作机制,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提示:国家安全是全民责任,需持续关注《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等权威政策解读,增强风险辨识能力。企业应建立合规管理体系,个人需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共同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