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关于药物的政策导向主要围绕创新药物研发、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及药品供应保障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核心方向:
一、创新药物研发支持
-
战略方向明确
国家鼓励企业聚焦难治性疾病、慢性病及重大传染病药物研发,通过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如加快新药上市时间)和提供全链条政策支持(包括科技研发、医保对接等),促进新药创新。
-
国际化合作与政策优化
通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等工具,支持仿制药替代专利药,同时吸引跨国企业投资,提升国内医疗水平。
二、基本药物制度完善
-
覆盖面与结构优化
基本药物目录已扩充至685种,新增肿瘤、儿童用药等187种,覆盖常见病、慢性病及公共卫生需求,注重剂型和规格标准化。
-
可及性与公平保障
通过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药价,建立医保优先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解决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问题。
三、药品供应与质量保障
-
供应保障措施
针对易短缺药品实施定点生产、储备及风险预警,强化医疗机构采购责任,保障药品持续供应。
-
质量与监管强化
优先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纳入目录,实施全品种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四、医保与费用控制
-
医保政策协同
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优先纳入医保,通过医保支付与财政补贴降低患者用药负担,鼓励慢性病管理中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
价格合理机制
通过降低税率、关税及流通差价,建立动态价格体系,平衡企业利润与群众负担。
五、分级诊疗与临床使用
-
分级诊疗支持
统一医疗机构采购标准,促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减少患者重复就医。
-
合理用药激励
建立医疗机构用药考核机制,将基本药物使用情况与补助挂钩,推广临床合理用药。
以上政策导向体现了国家通过多维度措施,既保障药品供应与质量,又促进创新与公平用药,形成系统化药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