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房价下跌最显著的城市集中在环京、长三角及中西部非核心城市,其中廊坊以32%的跌幅居首,牡丹江、石家庄等部分城市房价较峰值腰斩甚至跌超200%。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抗跌,但三四线城市因供需失衡、人口外流陷入深度调整,部分区域房价已跌回10年前水平。
-
环京及北方工业城市跌幅惊人
廊坊受北京外溢需求萎缩影响,房价较2017年高点下跌32%,市场流动性几近冻结;天津因京津冀虹吸效应,新房均价同比跌9%,部分区域价格回落至2014年水平。牡丹江、石家庄等资源型城市跌幅超200%,空置率高达80%,二手房挂牌量达成交量20倍,出现“倒贴卖房”现象。 -
长三角部分城市回调剧烈
宁波、南通等长三角城市跌幅达15%-22%,温州同比跌20.42%,定基指数跌破65。泰州因产业转型滞后成为全国跌幅之首(21%),连云港房价跌回2018年水平。嘉兴环沪概念褪色,房价收入比跌幅19.4%,高位泡沫加速破裂。 -
中西部省会库存压力突出
郑州烂尾楼占比超30%,主城区房价跌25%,远郊库存占比60%;武汉新房价格连跌16个月,去化周期超25个月。哈尔滨、西宁等城市因人口外流(十年减少200万)、老龄化加剧,部分老城区房价跌破万元,逼近2008年水平。 -
特殊案例警示市场风险
燕郊房价从4.5万/㎡暴跌至6000元,跌幅85%;威海乳山海景房单价从1.2万跌至不足5000元,空置率60%。这些区域印证“画饼规划”风险,远郊新区及文旅地产成重灾区。
理性看待市场分化,避免“抄底陷阱”。自住需求可关注核心城市抗跌资产,投资需警惕人口持续流出、产业薄弱区域。政策托底效应有限,市场信心的重建需依赖经济转型与收入增长,短期内房价或仍处下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