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人体检需重点筛查病毒活动性、肝脏损伤及癌变风险,核心项目包括乙肝五项、HBV-DNA、肝功能、B超和甲胎蛋白。携带者建议每6个月复查,慢性患者需3-6个月监测,肝硬化或肝癌患者需更频繁检查并结合影像学评估。
乙肝五项(两对半)是基础筛查,通过表面抗原、抗体等指标判断感染状态和传染性。表面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e抗原阳性表明病毒复制活跃;表面抗体≥10 mIU/ml则代表具备免疫力。
HBV-DNA检测直接量化病毒载量,是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关键依据。病毒量高提示传染性强,需结合肝功能异常程度决定是否干预。
肝功能检查涵盖转氨酶(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ALT/AST升高反映肝细胞炎症,白蛋白降低预示合成功能受损,胆红素异常可能提示胆汁淤积或肝衰竭风险。
B超可早期发现肝纤维化、硬化或占位性病变。肝硬化患者需关注门静脉宽度和脾脏大小,肝癌高危人群应联合甲胎蛋白(AFP)筛查,AFP持续升高需警惕癌变。
血常规能辅助判断肝硬化并发症,如血小板减少提示脾功能亢进,血红蛋白下降可能合并消化道出血。合并其他疾病时需增加相应检查,如肾功、血脂等。
定期规范体检是乙肝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同病程需动态调整检查方案。发现异常应及时专科就诊,避免盲目用药或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