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风险评估是通过系统化方法识别、分析和防控廉政风险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找准风险点、评估危害性、制定防控措施"。科学的风险评估能有效预防腐败,提升单位廉政建设水平。
-
明确评估范围与对象
评估前需划定业务领域、岗位职责、权力运行环节等范围,重点聚焦"三重一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行政审批、采购招标等高风险领域。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如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分类评估。 -
风险识别三步骤
- 梳理权力清单:逐项列出职权事项及运行流程
- 查找风险源:通过案例复盘、流程推演、群众反馈等途径,发现制度漏洞、操作盲区
- 定位风险点:常见类型包括利益输送风险(如插手招投标)、权力滥用风险(如违规审批)、作风风险(如吃拿卡要)
-
量化风险评估等级
采用"风险发生概率+危害程度"二维矩阵,将风险划分为高(红色预警)、中(黄色提示)、低(蓝色关注)三级。例如:资金审批环节的"人为干预拨付标准"若发生概率高且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应列为高风险。 -
制定防控措施
- 制度防控:完善分权制衡机制(如AB角审核)、建立回避制度
- 技术防控:运用大数据监测异常交易,推行线上审批留痕
- 教育防控: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廉洁承诺
高风险领域需配套"一对一"监督方案,如对基建项目实行全程审计跟踪。
廉政风险评估需形成"识别-评估-整改-复查"闭环管理,建议每半年动态更新风险清单,将评估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定性或定量评估工具,但核心是确保防控措施可执行、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