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记录的核心在于客观、结构化地呈现危机事件、评估过程及干预措施,需包含来访者基本信息、危机表现、风险评估、干预步骤及后续计划等关键要素,同时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
内容框架与关键要素
采用SOAP或DAP等标准化模板(如S-主诉、O-观察、A-评估、P-计划),确保逻辑清晰。记录来访者主诉、情绪行为表现、自杀/伤人风险评估、即时干预方法(如情绪稳定技巧、社会支持调动),并明确下一步跟进计划。 -
客观性与专业性
避免主观臆断,用行为描述替代判断性语言(如“来访者握拳颤抖”而非“愤怒”)。引用来访者原话时加引号,并标注心理测评工具结果(如BDI抑郁量表得分)。 -
EEAT合规要点
- 经验(E):若案例涉及特殊群体(如青少年),需体现相关干预经验;
- 专业(E):引用权威指南(如WHO心理危机干预原则)或学术文献;
- 权威(A):注明记录者资质(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可信(T):网站需展示隐私政策及联系方式,确保数据安全。
-
风险与伦理
高危个案需单独标注危机等级,并记录上报流程(如联系家属或精神科转介)。避免记录咨询师个人假设或与干预无关的隐私信息。
提示:定期更新模板并培训团队,确保记录既符合临床需求,又能通过搜索引擎对专业性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