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临期下架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保质期食品的临界期限和处置要求,核心在于保障食品安全并减少浪费。 根据现行法规,临期食品需在到期前特定天数内下架或专区销售,具体标准因保质期长短而异,例如保质期1年以上的食品临界期为45天,而短保食品(如鲜牛奶)仅需提前1-4天处理。
-
保质期分级管理:国家标准将食品按保质期分为6类,分别对应不同的临期下架时间。例如,6个月至1年保质期的食品(如方便面)临界期为20天,30天至90天的灭菌肉食品为10天。短保食品(如酸奶)需在到期前5天启动下架流程,而10天以下的食品临界期缩短至1-2天。特殊情况下,进口食品的临期标准更为严格,通常要求保质期剩余不足1/3时不得销售。
-
销售与标识规范:大中型商超需设立临期食品专区或专柜,并悬挂醒目提示牌。捆绑销售的临期食品必须明确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不得隐藏信息。部分地方标准(如湖北)还要求对散装与预包装食品分类陈列,未设专区的需统一加贴“临期食品”标签。
-
处置与责任落实: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必须立即下架并纳入不合格品管理,严禁重新包装或篡改日期。经营者需建立退市制度,记录下架和通知情况,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吊销许可证。《反食品浪费法》鼓励通过捐赠、降价等方式合理处置临期食品,但恶意篡改日期索赔的行为将依法严惩。
临期食品管理既是安全防线,也是减少浪费的重要举措。消费者购买时应注意检查临界标识,而商家需严格遵守分级下架要求,共同维护“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