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毕业生在四川就业并非普遍困难,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优势学科(如医学、工科)本地就业率高达67%,而基础学科或非对口专业学生面临较大压力,成渝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机遇与“体制内偏好”“学历竞争”等挑战并存。
-
学科差异决定就业两极分化
川大在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传统优势,毕业生受本地三甲医院、高新技术企业青睐。但历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因岗位有限,需通过跨学科转型或深造提升竞争力,部分学生因专业与产业需求错配陷入被动择业。 -
区域经济机遇与观念冲突
成渝双城经济圈拉动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岗位增长31%,工科生本地就业率显著提升。约35%毕业生仍倾向“体制内”岗位,导致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招工难,而部分学生因薪资预期(本科平均7532元)与生活成本失衡选择离开四川。 -
个体规划能力成关键变量
参与职业规划课程或实习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85%,远高于未参与者。部分学生因缺乏清晰目标陷入“慢就业”,或盲目考研、考公加剧竞争(2023年四川省考报名人数超16万),延长求职周期。
提示: 川大学生应结合专业趋势与区域产业布局提前规划,关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跨境医疗),同时灵活调整就业预期,善用学校就业指导资源打破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