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职称评定主要围绕 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师德表现和工作年限 四大核心维度展开,采取分级评审制度(三级教师至正高级教师)。关键亮点包括:师德一票否决制、突出教学实绩导向、乡村教师政策倾斜,以及破除"唯论文"倾向的改革措施。
-
基本条件与分级标准
- 学历与年限:初级职称需大专学历+1年实习;高级职称要求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教龄。乡村教师学历要求可放宽至中专。
- 教学能力:需提供近3年课时证明、学生满意度调查(≥85%)、公开课录像及校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记录。
-
核心评审指标
- 师德考核: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涉及有偿补课、体罚学生等行为直接取消参评资格。
- 教学成果:中考/高考成绩提升率、校本课程开发数量、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为硬性指标。
- 科研要求:中级职称需1篇市级以上论文或课题,高级职称需2篇省级以上成果(乡村教师可减免1篇)。
-
特殊政策支持
- 乡村教师任教满10年可提前1年申报,且教学成果权重提高至60%。
- 班主任工作经历为必备项,连续3年班主任年度考核优秀者优先晋升。
-
评审流程优化
- 推行"线上材料初审+现场答辩"双轨制,公示期由7天延长至15天。
- 建立职称评审申诉通道,对未通过者提供书面反馈说明。
建议教师提前3年规划材料积累,重点关注教学创新案例和校本研究成果。职称改革将持续强化实践能力评价,建议及时关注省级教育部门年度细则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