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决定出席2024年金砖峰会引发全球关注,这一举动既展现了印度对多边合作的战略平衡,也凸显其在中美俄大国博弈中的微妙立场——既拒绝人民币结算机制,又承诺支持中国担任上合轮值主席国,同时向普京提出斡旋俄乌冲突的意愿。
-
战略平衡的典型表现:莫迪在峰会期间明确拒绝退出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同时强调金砖不应取代现有全球机构。这种“两边押注”的策略既维护与西方关系,又保留新兴经济体合作空间,但导致金砖内部对共同货币等议题的分歧公开化。
-
经济自主权的强硬立场:印度坚决反对金砖国家采用人民币结算机制,莫迪甚至以“否决票”施压。此举既防范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也向美国展示外交独立性,但客观上延缓了金砖国家“去美元化”进程。
-
地缘斡旋的试探性动作:莫迪主动向普京提出调解俄乌冲突,但实际影响力有限。分析指出,俄罗斯更依赖中国的战略支持,印度此举更多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象征性姿态。
-
中印关系的阶段性缓和:尽管在边境问题上存在矛盾,莫迪仍做出五点对华承诺,包括支持中国在上合组织的主导作用。2025年更传出其可能访华参加上合峰会的信号,显示经济务实主义正暂时超越地缘竞争。
莫迪的出席本质上是印度“多向结盟”外交的缩影——在美西方、金砖国家、邻国关系三大维度上动态调整,但核心始终围绕提升印度全球话语权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目标。未来这种平衡术能否持续,将取决于大国博弈态势与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