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本币结算是成员国为减少对美元依赖、增强贸易自主性而推动的金融合作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本国货币直接结算贸易,降低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并逐步构建独立于西方体系的支付网络。 目前,中俄双边贸易本币结算比例已超95%,巴西、印度等国也加速推进相关实践,金砖支付系统(BRICS Pay)的技术框架已初步成型,结合区块链与本地化结算系统(如中国CIPS、印度UPI),未来可能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
降低美元依赖与制裁风险:美元主导的SWIFT系统多次被政治化,如俄罗斯金融机构遭剔除导致贸易瘫痪。金砖国家通过本币结算绕过美元,可避免类似制裁威胁,同时减少因美元波动引发的输入性通胀与经济不稳定。例如,中俄能源贸易已基本实现人民币-卢布直接结算,巴西淡水河谷也接受人民币支付铁矿石货款。
-
技术支撑与支付系统创新:金砖国家正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如俄罗斯Mir系统、印度UPI)构建去中心化支付网络,采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透明度与效率。这一系统将支持数字钱包、二维码支付等功能,并与本地银行直连,未来可能兼容成员国数字货币(如数字人民币),形成更灵活的结算生态。
-
促进贸易增长与金融稳定:本币结算简化流程,企业无需承担双重汇兑成本。2023年前7个月,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增长19.1%,远高于外贸整体增速。货币互换机制进一步保障流动性安全,如中巴300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为双边贸易提供缓冲。
-
挑战与过渡性特征:成员国货币强弱不均可能影响结算平衡(如顺差国积累弱势货币资产),且完全替代美元需长期磨合。目前本币结算更多作为过渡安排,未来或向共同货币(如提议中的“金砖货币”)演进,但需解决政治共识与技术标准统一问题。
金砖国家本币结算既是应对当前金融霸权的务实选择,也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关键一步。随着支付系统完善与成员国扩员,这一机制或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合作的新范式,但需持续优化汇率协调与风险分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