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本币结算是指成员国在跨境贸易与金融交易中直接使用本国货币(如人民币、卢布、卢比等)进行支付,而非依赖第三方货币(如美元)。其核心目标是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降低汇率风险、提升贸易效率**,并推动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去美元化的战略工具
金砖国家通过本币结算削弱美元霸权,避免因西方制裁或政策变动导致的金融风险。例如,俄罗斯被排除出SWIFT系统后,加速与成员国使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2023年俄中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超90%。 -
技术驱动的支付创新
系统依托区块链、数字货币(如CBDC)等先进技术,构建去中心化结算网络。例如,俄罗斯提出的“金砖之桥”平台支持成员国货币实时兑换,类似印度UPI的互联框架简化了跨境支付流程。 -
经济互补性与贸易增长
成员国资源禀赋差异大(如中国制造业、俄罗斯能源、巴西农产品),本币结算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双边贸易。2023年金砖国家间贸易额达4.32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11.3%。 -
多边合作与金融主权
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和代理银行网络,成员国可回收本币流动性,减少外汇储备压力。中国CIPS、俄罗斯SPFS等系统为替代SWIFT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未来展望:尽管本币结算面临货币强弱差异、多边协调等挑战,但其作为“去美元化”过渡方案的意义显著。随着金砖扩员至10国(新增沙特、伊朗等),这一机制或将成为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