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在职教师因违规有偿补课被查处,面临辞退、降级等严厉处罚,凸显教育部门对师德失范“零容忍”的整治决心。 近年来,尽管“双减”政策明令禁止学科类培训,仍有部分教师顶风作案,此次案例中涉事教师被清退违规所得、扣除绩效、公开通报,甚至直接辞退,释放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明确信号。
-
政策背景与违规事实
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024-2035年)》和“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已全面禁止。涉事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或线下隐蔽场所组织补课,收取高额费用,如某教师单次补课获利超11万元,严重违反职业准则。 -
处罚措施与震慑效果
各地处罚力度显著升级:新郑市涉事教师被直接辞退;阜新市教师因线上补课被党内严重警告并降岗调离;射阳县6名教师被扣全年绩效且三年内禁评优;铜陵市案例则综合运用经济处罚与公开曝光。此类“组合拳”极大提高了违规成本。 -
整治行动的长效机制
教育部门通过网格化巡查、交叉检查、群众举报等多渠道监管,结合警示教育与全员承诺书签订,形成常态化压力。部分区域引入AI技术分析教师行为数据,提升监管效率。 -
社会影响与行业反思
有偿补课扭曲教育公平,加剧家长焦虑。严厉查处后,家长满意度提升,但需同步优化校内教学质量与教师待遇,从根源减少违规动机。
教师应严守师德红线,将精力投入课堂教学而非牟利行为。家长若发现违规补课,可通过官方渠道举报,共同维护教育生态。教育部门将持续以“零容忍”态度打击此类行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