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后,补课并未完全禁止,但受到严格限制,仅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在周中开展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且不得占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 核心变化在于学科类培训的规模、时间和形式大幅压缩,家长需优先通过学校资源和自主学习满足学习需求。
1. 学科类培训限制明确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类补习,仅能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至20:30前进行,且机构需持有办学许可证并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课程内容不得超前教学或强化应试,线上课程需通过教育部门备案审核。
2. 非学科类培训不受限
艺术、体育、科技等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受“双减”政策约束,家长可自由选择周末或假期参与。部分机构转型后推出编程、科创等课程,成为替代学科培训的热门选项。
3. 个性化学习转向“隐蔽补课”需警惕
个别“一对一私教”“家政家教”等违规补课形式转入地下,存在师资资质不明、安全隐患等问题,被教育部门列为重点查处对象,家长需规避风险。
4. 自主学习与校内资源成主流
政策鼓励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例如作业辅导、兴趣社团等,同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官方渠道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综合来看,“双减”背景下补课空间已大幅收缩,家长需更关注如何利用合规渠道提升学习效率,而非依赖传统补习班。合理规划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成为适应政策变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