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正通过“财政+货币+产业”组合拳精准发力,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降准降息、民营经济3万亿项目等举措成为稳增长核心引擎。政策聚焦基建投资、消费提振、科技创新等领域,既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又激发市场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筑基。
-
财政政策加码,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充足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达1.3万亿元,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重点支持水利、交通、能源等跨区域工程。例如河南鸡湾水库项目因国债资金注入加速建设,预计2027年投用后防洪标准提升50%。设备更新领域扩围至老旧小区改造,济南市利用5300万国债资金完成190万用户供热管网升级。 -
货币政策灵活协同,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央行年内首次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流动性,并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结构性工具利率同步降低0.25%,支农支小再**、科技创新再**等定向支持小微企业。汽车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归零,直接刺激消费信贷,预计带动下半年汽车销售热潮。 -
民营经济获“真金白银”支持
国家推出3万亿元民间投资优质项目清单,核电、交通等领域民企参股比例最高达20%。江苏首创民营信用贷产品,已授信12.9亿元;成都通过智改数转补贴超4.6亿元,助力1200家企业转型升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106项,较初期减少30%,进一步拆除行业壁垒。 -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再**额度,重点扶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合肥打造“超级场景实验室”,低空经济、智能网联等领域民企占比90%,通过“即报即飞”等机制加速技术商业化。国产大飞机C919规模化运营超百万人次,CR450动车组等标志性成果凸显政策实效。
当前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后续将根据内外形势动态调整。企业需关注行业专项支持细则,用好税收优惠、信贷贴息等红利,同时强化合规经营以匹配政策导向。个人可重点关注消费券、公积金利率下调等民生福利,把握政策窗口期优化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