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投档是指高考录取过程中,招生办根据考生分数、志愿填报情况以及高校招生计划,将考生电子档案投放给目标院校的第一步关键流程。投档成功不意味着录取,高校还需根据专业要求、体检结果等进一步筛选,但投档是录取的必要前提。以下是核心要点解析:
-
投档规则与分数线
投档线由高校同一科类(如文科/理科)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通常1:1.2)自然形成,达到该分数线的考生档案才会被投放。例如,某校理科计划招100人,投档线即为第120名考生的成绩。 -
平行志愿与梯度志愿差异
- 平行志愿: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一次性投档,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若被退档,直接进入下一批次征集志愿。
- 梯度志愿:按志愿顺序依次投档,高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未录满才考虑后续志愿。
-
投档后的录取流程
高校接收档案后,会审核考生成绩、专业志愿、体检结论等,决定预录取或退档。服从专业调剂可大幅降低退档风险,但若总分或单科成绩不足,仍可能被退档。 -
常见误区澄清
- 误区:“投档后还能被其他志愿院校检索”。事实上一旦投档成功,其他志愿立即失效。
- 关键提示:填报志愿时需合理设置“冲稳保”院校顺序,避免高分低就或滑档。
总结:投档是连接考生与高校的桥梁,理解其规则能有效提升录取概率。建议考生结合历年投档线数据,科学填报志愿,并密切关注征集志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