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身健康素养是指个人主动获取、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涵盖疾病预防、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健康管理等核心维度,是降低医疗成本、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行动。
-
核心含义与三大支柱
提升健康素养强调个人责任感,需掌握“基本知识和理念”(如理解慢性病成因)、“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如戒烟限酒、合理作息)及“基本技能”(如急救操作、药品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60%的健康受行为生活方式影响,而健康素养直接影响个人对信息的甄别与应用能力。 -
关键实践方向
健康素养的落地需聚焦具体行动:合理膳食(控制油盐糖摄入,均衡营养)、规律运动(每日6000步或等效活动)、戒烟限酒(规避烟草与过量饮酒风险)、定期体检(早筛查慢性病)、心理健康管理(识别压力、寻求支持)及疫苗接种(如流感、HPV疫苗)。每项实践都需科学指导,例如慢性病患者需掌握药物剂量与副作用应对技巧。 -
城乡与个体差异应对
城乡健康素养差异显著:农村居民需强化基础卫生知识普及,如食品标签阅读、传染病预防;城市居民则更关注慢病管理与心理调节。针对不同群体,政策层面通过定制科普(如老年人用药安全指南)、设施覆盖(社区卫生服务站)缩小差距。 -
政策与社会协同机制
自2024年起,国家启动“健康素养促进工程”,通过免费科普资源、乡村健康教育专项、急救技能培训等推进全民行动。企业、学校联动开展健康主题活动,例如青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与“体重管理年”计划,提升慢性病防控效率。
提升健康素养需个人、社会与政策协同推进,从知识获取转向实际行为改变,这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必由之路。立即行动,从每日饮水1500毫升、每周3次运动开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