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扫描是一种显示技术,通过将每帧图像分为奇数行和偶数行两次扫描来节省带宽,但会导致画面闪烁。其核心原理是先扫描奇数行形成第一场,再扫描偶数行形成第二场,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合成完整画面,早期广泛应用于电视等显示设备,现已被逐行扫描技术取代。
隔行扫描的诞生源于带宽限制。在CRT显示器时代,若直接逐行扫描高分辨率图像,需要极高的传输带宽和扫描频率,技术难度大。隔行扫描将每帧拆分为两场传输,带宽需求减半,例如1080i标准下,每秒传输50场(25帧),每场仅需扫描540行。这种设计虽降低了硬件要求,但两场扫描存在时间差,导致动态画面出现锯齿或边缘模糊,尤其在显示横向条纹时闪烁明显。
与逐行扫描相比,隔行扫描的劣势显著。逐行扫描一次性完成整帧图像扫描(如1080p),画面更稳定无闪烁,而隔行扫描的两次扫描间隔会引发行间闪烁和动态分辨率下降。例如在播放快速运动画面时,隔行扫描的偶数场可能捕捉到与奇数场不同的位移状态,合并后产生“鬼影”效果。这也是现代高清显示设备普遍采用逐行扫描的原因。
尽管技术落后,隔行扫描仍有历史价值。它曾是模拟电视时代的主流方案(如PAL制式的625i),通过巧妙妥协实现了有限带宽下的图像传输。如今在数字视频处理中,仍需通过去隔行算法(如运动补偿)将遗留的隔行信号转换为逐行格式,以适应液晶等固定像素显示设备。
若您在使用老旧影像设备时遇到画面闪烁问题,可尝试启用显示器的“去隔行”功能或升级至支持逐行扫描的播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