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始于1978年,并在1979年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人工智能研究浪潮。
发展历程
- 1978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并将其列为战略性研究方向之一。
- 1979年: 举办首次全国性人工智能研讨会,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研究的正式启动。
- 1980年代: 我国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人工智能研究逐渐受到国家重视。
- 1990年代: 人工智能开始与经济领域结合,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和智能控制。
- 21世纪初: 国家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 近年来: 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技术体系日益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成就
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
- 构建了涵盖智能芯片、大模型、深度学习平台等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
-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达5784亿元,增速达13.9%。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14.4万亿元。
未来展望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应用,力争在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