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草木茂盛,后引申为“现在”“这个”等含义,其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的象形刻画、金文的线条简化、小篆的规范定型,直至隶变后基本定型为现代字形。关键亮点:① 甲骨文以“艸”(草)为部首,突出植物丛生状态;② 金文强化上下结构,为小篆奠基;③ 汉代隶书“兹”与“兹”分化,形成今字形。
-
甲骨文阶段(商周时期)
字形像两株并生的草,下部有根须,属典型象形字,记录祭祀时用草木繁茂象征吉祥。《殷墟文字乙编》中“兹雨”即用本义,表“此时降雨”。 -
金文与小篆(西周至秦代)
西周金文保留草木形态但线条更简练,战国楚简出现加“丝”旁的异体(𦆀),小篆统一为“艸”下加“丝”,强调草木连绵不绝的意象。 -
隶变与楷化(汉代以后)
隶书将曲线拉直,上部“艹”头定型,下部“丝”简化为“幺”,东汉《熹平石经》中已接近现代写法。魏晋楷书明确区分“兹”(此)与“滋”(生长),功能分化完成。
如今“兹”多用于正式文书(如“兹证明”),而“滋”承担生长相关义项。这一演变体现了汉字从具象到抽象、从多义到分工的规律,是中华文明思维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