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因素分析法通过量化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帮助精准定位成本偏差原因,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核心工具。 其核心步骤包括确定分析对象、排序因素、连环替代计算差异,最终需确保各因素影响值之和等于总差异。以下通过典型例题解析其应用:
-
例题展示
某工程商品混凝土目标产量500m³,单价720元/m³,损耗率4%;实际产量550m³,单价730元/m³,损耗率3%。总成本差异为:
采用因素分析法逐步替代:- 产量因素:替换为实际产量,成本增加
- 单价因素:替换为实际单价,成本增加
- 损耗率因素:替换为实际损耗率,成本减少
验证:(与总差异一致)。
-
关键技巧
- 因素排序:必须遵循“先工程量后价值量,先绝对值后相对值”原则,顺序错误会导致结果失真。
- 差异分配:每次仅替换一个因素值,保留其他因素为实际或目标值,确保计算逻辑严密。
- 结果验证:各因素影响值的代数和必须等于总差异,否则需检查计算过程。
-
常见误区
- 误将单价或损耗率等相对值优先替代,导致分析结论偏离实际。
- 忽略损耗率等“负向因素”可能减少成本的情况,片面归因于产量或单价。
提示: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数据灵活调整因素类型(如人工费、机械台班等),并配合比较法、比率法综合诊断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