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5月14日,小米公司市值约为1.31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稳居港股科技股“万亿俱乐部”。这一数据基于当日港股收盘价50.40港元及总股本259.47亿股计算得出,较2024年初增长超30%,主要受益于智能手机全球市占率第三、汽车业务爆发(SU7年交付目标35万辆)及AIoT生态协同效应。
分点论述:
-
市值波动与核心业务表现
2025年小米市值经历显著震荡,4月因市场情绪一度跌破万亿港元,但5月迅速回升至1.3万亿港元以上。智能手机业务贡献超50%营收,2024年出货量1.69亿台;汽车业务首年营收328亿元,毛利率达18.5%,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
估值逻辑与市场预期
机构普遍采用分业务估值法:成熟业务(手机×AIoT)按20-30倍PE,汽车业务按1.5-3倍PS。中性预测下,2027年市值有望达1.8万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15%。当前估值反映市场对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长期看好。 -
行业对比与增长潜力
小米市值约为比亚迪的1.5倍、理想汽车的3倍,但仅为苹果的1/15。分析师认为,若汽车产能爬坡顺利(2026年目标100万辆)且高端手机份额持续提升,估值仍有上行空间。
总结提示:
小米市值动态需关注季度财报、汽车交付量及全球消费电子需求。投资者可参考“手机稳增长、汽车提估值”的双轮驱动逻辑,但需警惕行业竞争加剧及供应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