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超过30家中国企业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原因包括财务合规争议、主动私有化及地缘政治风险。其中既涉及东南融通等因信息披露问题被强制退市的企业,也包括中石油等央企基于商业考量主动撤离。这一现象反映了中美监管差异与全球化退潮的双重影响,同时香港正成为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核心备选地。
从退市类型看,可分为三类:一是财务违规或审计不合规被强制退市,例如中国高速频道因财务造假转至粉单市场;二是交易低迷触发交易所规则,如科元塑胶因股价长期低于标准被停牌;三是主动私有化退市,如盛大科技为规避监管成本选择私有化。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五大央企(中石油、中石化等)同步退出纽交所,其ADS(存托凭证)占比不足总股本1%,退市主因是维持上市行政成本过高,而非政治因素。
地缘政治加剧了退市风险。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将159家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要求企业提供审计底稿,但涉及数据安全的企业难以妥协。例如阿里巴巴、京东虽被点名,仍通过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对冲风险。退市对企业融资影响有限——多数企业已实现多地上市,且港股流动性足以承接ADS回归。
提示:投资者需区分退市性质,强制退市可能伴随信誉损失,而主动退市多为战略调整。未来中美监管博弈仍是关键变量,企业跨境上市需平衡合规与成本。